《新华智库研究》刊发文章:国际传播视域下的智库宣介路径分析
刘刚 ·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 2024-09-13
字体大小 A- A+
6月28日出版的第1期《新华智库研究》,在“智库建设”栏目刊发了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的文章《国际传播视域下的智库宣介路径分析》。文章结合我国智库建设情况,坚持问题导向,以新华社智库报告创新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国际传播中智库宣介的新路径。摘要如下:

一、我国智库对外宣介短板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库建设蓬勃发展。但事实上,我国智库多而不强。各界对智库职责使命认识模糊,许多人没有考虑智库建设作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在提升国际形象、维护国家利益、增进人文交流当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考虑智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对提升中国全球话语权的独特作用。当前我国智库建设在对外宣介上短板突出,与国际知名智库存在明显差距:包括对外发声意愿不强、话语有效供给不足、转化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二、开创话语转化路径助力对外宣介

在对外宣介中,媒体型智库比专业类智库有更大的传播优势,但面临学术研究功底不厚、专业性不强、缺乏独到的理论创新等明显弱点。

新华社作为媒体型智库,一直努力创新话语表达体系,使之能够综合运用学术话语、新闻表达,助力智库报告传播。为此,新华社将智库职能与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相结合,发挥记者深入一线、擅长调研的优势,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形成智库报告的学术架构,坚持理论创新和学术自洽,实现报告在思想深度、逻辑演绎、学术表达上的突破,拿出来的研究成果让专家不觉浅、外行不觉深,更具传播性。

遵循该路径,新华社于 2021 年开始对外发布系列智库报告,这些智库报告的学理色彩、行文叙事风格有别于以往新闻报道,它阐释的是道理而不是简单的结论,让人耳目一新。

三、加强有效话语供给主动引导舆论

舆论引导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五大功能之一。对外宣介方面,尤其需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近年来,新华社智库推出一系列智库外宣报告,主动设置引导话题,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综合来看,相关报告有四个特点 :第一,聚焦核心思想,强化议题设置。第二,体现“国之大者”,构建学理阐释。第三,凸显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中国主张。第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争夺话语主动权。

四、构建传播战略体系提升外宣效能

就宣介对象而言,智库报告的直接受众并非普通民众,而是政府官员、智库同行、高校院所以及媒体等“关键少数”。智库报告主要通过媒体反复传播来影响大众。通过多样化传播形态,构建传播战略体系,可提高智库的宣介效能。

第一,以全媒体产品,推动中国道理传播。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智库产品必然是全媒体形态的。

第二,多语种、分众化传播,强化传播效能。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做好智库报告对外宣介,要努力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致力于打造国际舆论场既有“力量”又有“流量”的“新概念”。

第三,深化智库交流,利用多种平台扩大影响。智库宣介是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传播,因发布平台不同,涉及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必须综合加以利用,才能实现最大叠加效应。


2015 年新华社开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以来,努力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逐渐形成“智库报告+全球发布+全媒报道”的外宣新模式,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有益探索。

当前,国际舆论场上中国形象正在由“他塑”走向“自塑”和“共塑”,但挑战更加严峻,斗争更加激烈,更加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传播战略体系。下一步,新华社将与友华知华的国际智库联合开展调研,进一步加强与国内主流媒体和智库联系,携手努力、并肩前行,为更好地传播中国、说明中国、参与世界、融入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灏侀潰.jpg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


来源:《新华智库研究》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