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新金融论坛隆重召开:非常时期,金融业要勇敢面对这些责任和担当!
瞭望智库 · 2020-12-21
?12月5日,由瞭望周刊社指导,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五届新金融论坛”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

12月5日,由瞭望周刊社指导,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第五届新金融论坛”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严文斌出席并致辞,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党委书记冯瑛冰和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党委常委苏会志也代表主办方出席本次论坛。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国务院参事室、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等机构的嘉宾,以及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平安集团、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金控、金融壹账通、同盾科技、天眼查、宝付支付等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布局‘双循环’”“金控2.0时代”“新金融与新基建”三大议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论坛上,瞭望智库宣布成立了“瞭望智库金融控股机构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以打造“国内金控第一研究平台”为愿景,致力于帮助行业机构实现政策上通下达、业务运营咨询、同业信息共享、国内外互学互鉴等功能,致力于成为国内金控领域的顶尖级智库,助力行业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瞭望智库发布了《2020消费金融新趋势报告——精益运营与技术驱动》,旨在呈现消费金融行业现状,并选入了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几家银行信用卡中心以及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代表性案例,为行业调整和变革厘清脉络,为把握未来趋势、重塑核心竞争力提供政策建议。

1、非常时期金融“活水”责任更重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处在极不平凡的转折点和新起点。我国“十四五”起航在即,非常时期金融“活水”也将面对前所未有的责任和担当。

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党组成员严文斌表示,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充分挖掘国内潜力、释放内需并继续扩大开放,助力国内产业链重构、区域经济布局和更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金融业自身变革仍在持续。加之当前,“新基建”业态蓄势待发,一大批跨界混业的金融控股机构正成为支持其成长的中流砥柱。如何把它们协调好、调动好、利用好,是新的发展阶段金融监管创新实践的全新考验,考验着求新求变的金融业如何稳健发展。

1.png

中国银保监会副部长级干部、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逆势好转,并有望在今年实现正增长。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工业门类齐全且更具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另一方面,中国最早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扩散并率先恢复生产,使生产制造的优势得以体现,世界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依赖程度愈加明显。

2.png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认为,要摆脱新冠疫情带来的公共卫生危机、经济衰退危机和全球治理危机叠加造成的全球系统性危机,世界就要回到多边主义的原则基础上来,要延续二战以来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多边机制包括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和WTO等重要国际机构为支柱的格局,让多边机制重新发挥根本性作用。

3.png

面对未来,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认为,“十四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增强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下工夫、谋改革、扩开放、促创新,只有提升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我国金融业抗周期、抗风险能力,才是对我国金融安全最大的保障,才能进一步提升金融聚集、分配、配置资金的功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4.png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指出,对于“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新要求,金融科技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四正”即正心、正位、正言、正行,把守正作为创新的方向盘,把创新作为守正的动力源,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5.png

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认为,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将有效提升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满足多元化、多层次金融需求,助力金融企业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大众。科技赋能金融,使金融控股机构更好地发挥综合金融的特色优势,最大限度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6.png

 

2、布局“双循环”需多方合力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重申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指出,“十四五”即将启航,普惠金融的新发展阶段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一是坚持金融为民,普惠金融为“双循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坚持稳中求进,普惠金融助力“双循环”互动发展;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构建新发展阶段普惠金融新格局。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要支持“双循环”,应进一步通过保证消费升级来实现,扩大产业金融、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产业投资以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

为进一步阐释国内大循环,北京市政府特聘岗位专家、北京市海淀区特聘区长助理靳晖举出了海淀区“两区”建设的例子。海淀区将着手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和数字经济三个特点,来更好地支持国内大循环。

天眼查副总裁孙健表示,中小微企业是“双循环”的主力军,且多分布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等切乎民生的行业,但却常因缺乏信任机制面临融资难题,因此公开透明的信用体系在“双循环”格局下意义重大。以天眼查为代表的大数据企业,正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来解决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诚信新基建”。眼下,与天眼查合作的平台方已超过3,700家,覆盖金融、通信、法律等,共同助力“双循环”。 

的确,疫情以来,金融业的各种线上需求不断增多。2月初,湖北省农信联社就与阿里云启动了基于手机APP和小程序端的“线上云营业厅”。太保寿险的80万代理人通过线上协同办公软件踏上了数字化办公、数字化展业之路。同样,很多金融机构在保障客户、员工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纷纷实现了线上业务的有序运转。

3、金控发展将迎来关键期

作为金融政策传导的重要一环和区域金融资源的“调配人”,金融控股机构对于稳经济、稳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兼顾促发展与稳监管,使其成为国计民生的中流砥柱,将是对金融业长远发展的重大考验。

7.png

中国银保监会财会部(偿付能力监管部)主任赵宇龙表示,发展多年来,金融系金控公司在准入管理、资本监管等方面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制度,但是产业系、地方政府系、互联网系三类机构则相对欠缺。建立金控公司资本监管标准不仅是金融审慎监管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和手段,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可比性。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认为,要完善金控公司的法人治理、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维护好公司利益,尤其要关注金融业务的公共性本质、提高公司股权和实际控制的透明度、加强董事会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降低股权董事和执行董事占比等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也表示,须进一步细化资本、监管、竞争、风险处置等具体管理办法在宏观审慎层面的约束,同时要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推动金控公司提质增效、补齐短板,加强监管和治理。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范文仲指出,《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有利于金融机构有序竞争、稳健发展,金控公司要坚守金融初心,坚持正确的“金融价值观”,积极打造新型金融控股平台,兼顾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平衡。

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认为,目前部分金控公司仍面临四大挑战:一是战略管理手段少,二是经营管控不全面,三是业务协同缺乏制度、流程、智能化等工具。四是数据治理基础弱,数据是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数据少、质量差,标签乱、深井多,使得数据治理变成许多金控公司数字化转型的第一道坎。基于平安多年的数字化经验,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慧金控整车解决方案”,助力金控集团数字化转型。

金融壹账通监事长黄润中表示,长远来看,首先要把握好发展的方向盘;其次要打通底层数据并将监管指标内嵌到流程和节点中,设定阈值,及时亮“红绿灯”;最后要协同作战,通过跨条线(公司内部)、跨专业公司、跨集团(金控母公司)这“三跨”来构建内外部协同的生态圈,实现金控机构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4、“新金融”与“新基建”要形成良性循环

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正高度融合,共同走向兼容并包的“新金融”业态。对于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基建”发展,“新金融”将是主要支撑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强调,新基建是打造“双循环”经济格局的核心。接下来各省切忌搞重复建设和省内“小循环”,要把握好中国“超大市场”的作用,力争在新型全球化阶段提出更有力的口号和建议。

8.png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徐福顺也认为,发力新基建须努力做好规划和项目论证,避免重复建设、无效投入、恶性竞争。央企作为新基建的主力军,在解决“卡脖子”项目、涉及国家安全等方面,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国家对其考核的导向、办法也应进一步与时俱进,助其甩开膀子、抓紧抓实重大工程的实施。

9.png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屠光绍指出,要实现“新金融”与“新基建”的有效循环须认真考虑六个层面,即社会融资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金融的服务形态和各类需求特征、金融市场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机构与服务的供给渠道、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方式及其满足需求的能力、宏观金融政策和宏观管理须为经济运行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

10.png

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表示,由于新基建具有明显的高科技特征,新技术在开发周期内,研发团队、市场推广等都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银行应进一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金融服务的模式和产品,提升新基建领域金融服务供给的适配性。

对此,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副总经理、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秘书长潘润红介绍,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作为央行指导成立的社会组织,搭建起了联合创新平台,推动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和成果转化,并建立了“三库一平台”,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的风险防控机制。

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也认为,应构建企业融资的良性循环,金融服务特别是普惠金融,“普”和“惠”都做到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不能将风险转嫁给担保公司或用高利率覆盖风险。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数据,让数据产生价值,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扩大融资服务的可得性,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举例称,数字金融、数字经济和新基建之间具有一脉相承、互相赋能、共同促进的关系。光大银行在数字银行发展框架的基础上,正夯实科技技术,打造智慧能力,管控风险同时融入数字生态,从人才、敏捷、容错、资源和生态五个方面培养创新动能。

同盾科技联合创始人、COO马骏驱表示,许多产业的问题和痛点可通过区块链、联邦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赋能来产生解决方案。在新基建的背景下,科技赋能有望驱动业务变革,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和服务方式。同盾科技作为一家科技赋能公司,既是新基建中的一员,又是新金融的助力者,已经与大量的金融机构展开合作,注重提升科技能力,助力金融机构转型升级,同时为新金融、新基建贡献力量。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认为,中国经济崛起与金融业走向市场化、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分不开的,未来要毫不动摇地坚定为新基建护航,做好金融服务并最大限度防范风险,尤其要避免省市县建设数据中心带来的重复建设风险。


来源:瞭望智库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