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集终于来了!你的家乡还能上榜吗?
2021-10-26
字体大小 A- A+
还记得库叔今年5月在海南首届消博会上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吗?复习戳这里→《库叔又干了件大事!看看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一季度报告发布后,库叔收到了许多私信和关注,包括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的政府部门纷纷提出要进一步交流,还要搬来小板凳,时刻等着后续每个季度的报告内容。

这些对库叔而言,都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励。

于是,在万众期待中,二季度报告终于新鲜出炉!关于城市的消费与经济繁荣度、你我大众的消费健康度、各地街道店铺的经营稳健度,以及你我“618”都买买买了吗、五一黄金周玩得嗨吗……有哪些“变”与“不变”,且看这份冒着热气的新鲜报告!

10月12日,瞭望智库与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共同发布2021年二季度“百城、千街、万店”消费指数报告(下称“二季度报告”)。发布会上,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苏会志、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齐晔做了致辞,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瑜晓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瞭望智库研究院副院长聂欧主持会议。中国光大银行办公室总经理廖伟煜、渠道管理部/消费者权益保护部总经理沈春华等人士,见证了报告的发布。


1.jpg

一如既往,二季度报告仍然是在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的战略支持下,以及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数据和调研支持下,由课题组对GDP百强城市(2020年)、百万数据样本、90多万个商圈街道、320万个小微及个体工商户进行抽样,设置了300多个数据标签,形成了一手数据量最大、涉及人群最多、覆盖地域最广、标签描述最丰富、动态监测最实时的系列消费指数。


二季度报告中,库叔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一方面,课题组对既有的“百城居民消费健康指数”“中华千街‘烟火’指数”“创业万店人气指数”三大指数进行了同比和环比分析,发现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部分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表现明显较一季度向好了,一季度那些受疫情冲击较小的“黑马”城市似乎归于平静。各地的消费能力,开始随着“后疫情时代”的防疫波折而产生波动。


另一方面,报告新增的“618购物节”主题和成渝、广深几大“双城经济圈”主题,真实展现了电商促销对消费究竟有无明显拉动力等问题,也客观公正地给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做了排名,尤其对深圳在消费领域的表现连续下滑,提出了深切的疑问。


报告的结论有多独家、多客观,一起来看。


1

“新一线城市”奋起直追





苏会志表示,共同富裕的新战略目标之下,“双循环”被委以重任,消费自然就成为了股肱之力。消费如何为稳经济、稳就业、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应有之力,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议题,也是瞭望智库的重要研究课题。


齐晔表示,全国消费正在普遍恢复,中国经济展现出巨大的韧性与活力,二季度指数报告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其中,信用卡机构为保护居民的日常消费活力做出的贡献不容小觑。


与一季度相比,多个大城市的居民消费情况和经济健康水平均明显跃升。


首先,课题组综合2020年GDP总量百强城市(下称“百强城市”)的居民当期消费、跨期消费、极端消费、消费扩容情况四个维度,以“总指数”的视角分析发现,疫情相对平稳的一线城市,居民的消费健康度在二季度普遍向好。


具体来看,二季度总指数前20强城市中,天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唐山、南京的居民消费健康度表现抢眼。其中,天津、北京的提升程度最为明显,排名分别由第12位、第14位跃升至第1位、第2位;而部分中小城市排名则由上游滑落至中下游,初步判断是疫情防控在二季度趋于稳定后,一二线大城市的消费能力快速扩容所致。


2.jpg


其次,课题组通过计算居民季度内最大单笔消费和月度单笔大额消费的波动情况,来衡量百城居民的极端消费状况——波动越大、越明显,则表示居民的极端消费越频繁,城市排名就越靠后。


结果显示,二季度前20强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数量较一季度增加近两倍。除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之外,还包括天津、成都、杭州、沈阳四个“新一线”城市。前20强中,一半以上为新上榜城市,且普遍排名位于上游。


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城市居民的极端消费状况较一季度呈现明显好转,月度、季度内的笔均消费金额正趋于相对平均和稳定。居民消费并没有在疫后出现报复性反弹,很可能源于这些“新一线”城市较中小城市而言,居民教育程度更高、生活及收入更稳定,消费观念和行为也更理性。


3.jpg


一线城市街道的“烟火气”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趋势。


课题组专门调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2019年一季度到2021年二季度的主要街道销售额度和销售笔数数据。分析发现,2021年二季度四大城市的消费额度普遍下滑,但消费笔数却在上升。说明居民的笔均消费额度降低了,大额消费的比例减小了。

877777.jpg

除居民的消费健康情况有所提升外,多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线下店铺整体也表现出了更稳健的经营状态。


课题组从百强城市中筛选出综合经营状况最好的1万家店铺,并对其季度交易额度变动、季度交易笔数变动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评测店铺的经营稳定情况,进而分别筛选出拥有营收额度稳定店铺数量最多的20强城市、拥有消费笔数稳定店铺数量最多的20强城市。


课题组发现,两个维度同时上榜的,包括北京、广州、武汉、成都、烟台、济宁、上海、重庆、晋城、聊城共十个城市,其中六个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一定程度上或可说明,这些“新一线”城市的经济活力逐渐提升,有关民生、消费的政策落地效果明显,发展潜力和势能令人期待。


2

重庆、成都“网红效应”亮眼





刘瑜晓表示,信用卡机构不但正致力于服务居民的健康消费、品质消费,履行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还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信用卡机构的相关脱敏数据及信息,也可以成为观察和调研宏观经济现象的有效手段。


多个维度数据分析对比显示,无论是居民消费健康情况,还是线下街道、店铺的经营情况,长三角地区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先来看长三角地区。


整体来看,总指数排名前20强城市中,超半数来自长三角地区,显示出长三角地区的居民消费潜力巨大,消费健康度也迅速攀升。


细化指标上,课题组通过分析居民的消费收入比(季度内居民用于消费的总金额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和消费授信比(居民用于消费的总金额占其从银行获得的授信额度的比例)两项指标,来衡量百强城市居民的当期消费健康情况。


结果显示,上海、杭州、嘉兴、南京、南通、镇江、常州、苏州的居民当期消费健康度呈现提升态势,而这些城市也都位于长三角地区。可以看出,各地居民正逐渐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但长三角地区的居民对自身消费规模、额度使用的把控度普遍好于其他地区,其消费更快回归理性。

888.jpg


并且,长三角地区的消费扩容态势愈发明显。课题组对百强城市的消费扩容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前20强中有55%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跃升最快的嘉兴和湖州,均位于浙江省。这说明长三角地区在用好政策红利、发力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也带来了居民消费结构、消费能力的迅速升级。

5.jpg


再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


二季度,重庆、成都两大城市的表现,相当亮眼。


课题组通过分析和对比二季度成都、重庆的居民消费健康度和千街万店繁荣度,以及这两座城市在全国排名的变化后发现:两地在消费领域保持了相对统一的步调,表现出显著的增长势头,为提升西部地区发展、打造消费“第四极”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重庆的各项指标提升尤为明显。


首先,在居民消费健康总指数排名中,二季度成都、重庆分别排名第5、第25,分别较一季度上升4 个、19个位次,双双大幅上升,显示出两城打造网红城市、构筑消费新引擎的明显收效。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在二季度实现了消费健康指数、千街烟火指数排名的双双提升,并且在拥有闪亮店铺数量的排名中,替代广州成为二季度最强城市,显示出其居民消费、店铺经营都蕴含着蓬勃的稳健提升潜力。课题组分析,重庆作为西部核心城市,近几年通过政策优惠、人才引进等措施,吸引了大批有实力的高端企业和人才入驻,地方经济潜力勃发,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其次,两城的“夜经济”优势或将在三季度进一步凸显。


在拥有人气街道数量的排名中,二季度重庆以18条街道数量排名全国第5,较一季度提升了9个位次;成都以17条街道排名第6,下降1个位次。二、三季度是夜经济发展繁荣的重要时节,成渝双城坐拥朝天门码头、宽窄巷子、九街、南滨路、鎏嘉码头、洪崖洞等网红地标和夜市品牌,正是繁荣夜经济的代表城市。三季度数据或将更明显地展现这一特征。


3

广州消费“韧劲”优势明显




延续一季度的分析视角,课题组对二季度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每个维度的表现,都做了更深的分析和挖掘。结果显示,京沪的表现依旧稳健上扬,深圳总体上落后于广州,且差距或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值得关注。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数据样本主要来自于工行、光大、民生等大型金融机构信用卡的消费情况,样本量难免存在偏差,或难以绝对客观、准确地对深圳消费者的年轻化趋势进行理解和分析。


总体上,其一,广州消费市场应对疫情冲击的能力明显优于深圳。


从居民消费的整体健康度来看,广州在消费百强城市中排名第19位,与一季度持平;而深圳排在第47位,下滑了20 位。二季度两地均出现疫情反复,对经济活动造成一定冲击,但广州的消费市场应对冲击的能力优于深圳。


其二,深圳居民的消费健康水平相对回落。


分维度来看。首先,自2019年一季度至2021年二季度,广州居民的当期消费健康曲线一直大幅优于深圳,且在2021年二季度首次进入前20强,而深圳位列第29 位。

6.jpg

其次,两地的跨期消费健康走势类似。不同的是,广州在2021年二季度出现明显好转,排名较一季度提高10位至第81位,深圳则依旧徘徊在第93位,较一季度并没有明显改善。

7.jpg

另外,在极端消费健康方面,深圳的排名较一季度下滑40位至第59 位,居民的单笔大额消费变得更加频繁;广州虽排名也出现滑落,但依旧处于前 20 强,情况优于深圳。


由于上半年两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基本相当(深圳为3.70万元,广州为3.67万元),课题组推测,深圳居民的提前消费、大额和超额消费行为更为普遍,或许跟深圳使用信用卡和信用产品的客群结构整体年轻化有关。


其三,深圳线下的街道、店铺繁荣度较明显逊于广州。


二季度深圳拥有的人气街道数量排名由一季度的第5位跌至第31位,广州则在第8位;深圳拥有的闪亮店铺数量排名虽有所上升,但数量仅有86家,仅为广州(123 家)的2/3。这或许与疫后广州居民逐渐恢复早茶等饮食、社交习惯,有一定关联。


4

“618”拉长消费周期,优化消费结构




自从“618购物节”被创立启动以来,已成为一个全商业领域的超大型购物节,形成了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以疫情平稳以来的首个“618购物节”为契机,课题组在百城、千街、万店的指数基础上,又调取了基于几大银行信用卡账户实现的第三方支付消费数据,通过线上线下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


一是,线上购物战线拉长,反而导致6月消费出现回落。


从线上交易来看,由于许多电商平台把“618购物节”的战线拉长,从5月20日就开始进行预售活动,所以很多城市的第三方支付消费金额在5月开始出现增长,反而在6月有所回落。


课题组挑选了石家庄、郑州、太原、西安、南京、合肥、长沙、武汉、广州、福州、南昌、成都12个省会城市为代表进行分析,覆盖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其中,大部分城市的消费额度和消费笔数在6月出现明显回落,如下图。

8.jpg

二是,二三四线城市的线下消费情况优于北京、上海。


从线下交易来看,受社区商家团购逐渐在各个省会及二三线城市抢占市场的影响,与拥有人气街道数量的二季度前20强城市相比,6月份的城市排名有了明显变化:北京、上海不再高居榜首,取而代之的是成都和武汉,以及贵阳、绵阳、长春、哈尔滨、益阳、怀化等成功挤进前20强的其他城市。


从拥有人气街道的数量来看,6月排名稳居榜首的成都以52条的数量,远超二季度榜首北京的28条,说明“618购物节”的线下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了非一线城市。

9.jpg

(资讯)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