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亿资管的阵痛与新生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丽娟 2019-07-04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告别“躺着赚钱”,回归主动管理,行业格局也由是重塑。

“过惯了好日子,总会有过紧日子的落差。”杨乔是一家基金子公司的投资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办好离职手续。

奖金缩水、寻求跳槽机会、更换新赛道……如杨乔一般曾经被人艳羡的私募、信托、基金机构的高薪人群,如今压力陡增,职业选择与前景充满变数。

频繁而广泛的个体变化背后,是震荡的行业变化:银行理财收益下跌、公募基金专户收缩、信托资产规模下降、券商资管营收下滑……

发生了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一年多前的那份文件。

2018年4月,央行等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这份纲领性文件的推出,拉开了资管行业统一规范监管的序幕,百万亿规模的资管行业随即进入前所未有的调整与转型。在去杠杆、去通道、去刚兑的监管大环境下,各类资管机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合规压力。

不过,阵痛之后,必有新生。

资管新规刚落地时,有部分业内人士不无忧虑,担心资管产品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资管机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如今一年多过去了,不仅产品创新和机构合作还在继续,资管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加强客户服务意识的变革也慢慢落实,不再停留于喊口号的阶段。

这也正是监管的初心。变革时代,再没有哪个金融机构可以“躺着赚钱”,资管机构的资源、风控以及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理财子公司等“鲶鱼”加速到来,资管行业正在变局之中回归本质,重塑新格局。

 

紧日子

杨乔这次换工作,不仅没有涨薪,浮动收入还少了一些。不过在他看来,与其在基金子公司等待不确定的未来,还不如准备重回银行体系。

离开银行的这五年,他所在的基金子公司已先后经历了随着通道业务扩张而来的快速发展,监管趋严下的业务收缩,以及资管新规实施后的几乎停摆状态。

杨乔算走得比较晚的。基金子公司的转型压力已有时日,人才流失也早在2017年和2018年就出现了。资管新规过渡期,公司迟迟未有新业务成功开展,成为促使他出走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乔的经历和感受不是个例,这一年多,整个资管行业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大家都有了过紧日子的觉悟。

某保险资管公司的一位副总裁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提到,大部分资管公司的业绩出现下滑,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尤其是通道业务的压缩,直接导致很多做这类业务的人员不得不转换展业思路。

从资管领域各个行业相对不够乐观的业绩数据,已经可以看出日子到底有多紧。

信托规模持续下滑。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国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为22.54万亿元。在去通道的背景下,信托资产规模从2018年一季度就开始下降,至2019年一季度已持续了一年,不过环比降幅已经收窄。

基金子公司发展缓慢。截至2019年1月底,基金子公司资管业务管理资产规模5.14万亿元,相较去年资管新规执行前的6.82万亿元减少1.68万亿元,缩水24.6%。截至4月底,今年以来基金子公司备案产品数量大约为223只,而此前备案高峰期,1个月就有数百只产品出炉。

券商资管规模不断刷新低。2019年2月数据显示,券商资管管理规模已经跌至12.05万亿元,同比降幅达37.6%。其中,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单一资管计划规模收缩明显。

银行理财收益持续下降。融360数据显示,4月银行理财平均预期收益率跌至4.26%,环比下降了5个基点,创26个月来新低。

业绩的明显下滑,直接导致员工待遇下降和人员流失。

一位券商资管公司的投资经理表示,他不仅没有拿到去年的年终奖,一些绩效工资也没有发出来,更不用提之前每年一次的出国团建了。

“眼看身边的人走了一茬又一茬,要么被裁,要么另觅出路。想来想去,最后决定换个赛道。”这位投资经理在今年一季度也离开了老东家。

这一年来,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信托公司都是人员流动较多的机构,上自业内大佬,下至一线业务人员,纷纷离职跳槽。相较之下,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子公司,一个是影响相对较小,一个是带着资源优势初创的机构,成为吸纳人才的大本营。

 

转型难

震荡之下,资管机构能走的只有转型一条路。

一位券商资管公司的研究总监分析,资管新规的落地,对于任何资管行业都有较大        影响。从这一年多的调整来看,券商资管、信托公司和基金子公司是受影响最大的,很多业务不能开展,一些存量的业务必须要及时清理和转型。

多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也表示,资管新规对银行经营带来一定挑战。工行年报称,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对银行推进经营转型提出了紧迫要求。交行年报表示,资产管理行业正面临新旧体系的转换,保本理财规模下降、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等因素都将对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经营和利润增速带来一定压力。

以往,很多资管机构要么“拼爹”、要么“抱大腿”,做的很多都是类似金融中介的业务。现在,转型主动管理已成共识,每个公司必须具备核心业务能力。

转型并不容易。“比如券商大集合产品转公募就是个难题,现在业界都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可循。”前述研究总监说,由于大集合产品多为偏向固收类计划,而该类型计划不太需要主动的择股择时能力,在相关方面的团队和投研能力往往也就有所欠缺。

尽管很难,总归是要上路的。

联讯证券总经理李奇霖认为,刚兑被打破后,多数券商基本上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在非标投资受到极大制约的情况下,以“股+债”等标准化资产为主要投资标的的资管产品将增多。因此,只有在业绩、渠道、产品设计上都能取得优势的券商,才能收获较高的资管规模。

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总经理王和俊也认为,虽然行业整体规模有所下滑,但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主动管理规模占比较2017年大幅提升,信托主动管理转型成果初显,同时还要看到被动管理规模仍占有较大比重,行业转型仍有较大空间。

目前,许多信托公司开始布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的一些领域,包括消费金融和小微企业融资领域。同时,许多信托公司开始布局一些中长期的发展,家族信托和公益信托成为新的发力点。

“家族信托业务是一个需要长期、可持续经营的主力业务板块,而非‘有一个算一个’的机会型业务。”中国外贸信托总经理助理卫濛濛认为,这是信托行业最具特色的业务之一,也是信托回归本源的重要抓手。

 

现分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是人生。资管业往往只要一个政策,甚至一两个重大项目就能重树江湖地位。”

这是一个孩子刚满月就出来工作的资管人士对记者发出的感慨。她怀孕生子的过程,正好赶上行业大调整,很怕自己再不出来工作,就被行业的调整给“优化”掉。

被“优化”掉的岂止是个体。

在普遍承压的大环境下,各类资管机构的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黑马”趁机杀出,有“霸主”铩羽而归。总之,仅一年多时间,颠覆的不止是排名,更是之前多年的营运模式。

用益研究数据显示,相较2017年,如今信托业前10强的座次不仅发生了变化,同时还出现了3名新晋级者,分别是中铁信托、中国外贸信托和五矿信托,而安信信托、民生信托和上海信托则已与前十强失之交臂。

卫濛濛分析认为,信托业受去通道影响比较大,许多原来通道业务做得比较多的公司在这一年多转型压力较大,而主动管理能力比较强的信托公司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

“外贸信托本身通道业务就比较少,而且已经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财富管理和消费金融,外贸信托的主动管理能力一直在不断提升。”卫濛濛认为,这是中国外贸信托能够在去年大环境并不特别好的状态下逆势上涨的原因。

券商资管的变化是另一个例证。今年一季度的规模排名显示,中信证券依旧占据排行榜首位,但较之去年四季度资产管理月均规模减少2557.14亿元。在一季度榜单上,国信证券首次入围20强,而在去年四季度榜单上排名第17位的渤海汇金证券则跌出20强。

此外,第一创业证券上升最快,从去年四季度的第20位上升至本次的第15位,华福证券下滑最快,从第13位下降至第17位。

券商资管主动管理规模上升所带来的业绩增厚效应已有所显现。比如华泰资管、海通资管、光大资管等主动管理规模扩张的机构,目前已有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其中,华泰资管是今年以来最赚钱的券商资管,前5个月累计实现净利润5.6亿元。

“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注重主动管理能力的机构受影响较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说。

他认为,从趋势看,信托机构正在回归信托本职,积极探索新发展方向,加强新客户、新产品和新业务模式开发。

 

新势力

Alice是一个金融行业的猎头,前几年忙着给互联网公司找金融人才,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大部分业绩收入都来自银行理财子公司。

“原来大家都奔向互联网科技公司谋求高薪水,但政策风险太大。如今发现,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强势地位,而银行理财子公司又是持牌的新兴机构,既有前景,又有钱途,很容易吸引人才。”Alice如是解释这一波金融人才流动的新动向。

从抢人上,理财子公司就先给行业来了一个下马威。

“我知道有很多同行加入了理财子公司,也有一些在观望中,有计划加入其中。”杨乔说,理财子公司从牌照和资源上很有优势,这也是被同行们看好的原因。

银行理财子公司是唯一可以同时从事公募和私募的资管机构,牌照优势明显。同时,依托母行雄厚的客户资源和销售网点,投资客户来源和资产来源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

目前,已经有超过30家银行计划设立理财子公司,其中有8家理财子公司获批成立。除工行、建行外,交行理财子公司也获准开业。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理财子公司的数目或超50家。

在卫濛濛看来,理财子公司的成立,对于整个资管行业影响重大。银行端的渠道优势不容小觑,可以弥补在投研方面的短板。未来,大银行可能会加大投研能力的建设,小银行会增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以往,银行理财资金是许多资管项目的资金供给方,包括大量的委外、直接购买非标产品,让银行成为包括券商、信托、公募等资管机构都想争取的渠道资源。而按照现在许多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的规划来看,银行已经不满足只做资金供给方。

从工行和建行的理财子公司组织架构可以看出,这些大银行欲借助理财子公司全面进入资管行业。业务部门主要分成投研、销售、风控、运营支持、综合管理五大业务板块,产品也非常齐全,涵盖固收增强、资本市场权益、衍生品和外汇等。

“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自身能力的增强和业务的转变,将与其他资管机构形成更多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争夺,会打破原有的业务生态。”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不过,理财子公司还算新生事物,天然的发展潜能仍需要后天的机制体制激发,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竞争力。

“理财子公司需要解决机制体制问题、风险文化问题、信息系统建设问题、与原有母公司各部门以及与母公司其他资管机构的定位问题等,这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特别多的现成答案,需要在成立之后的实际运营中寻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前述业内人士说。

 

再整合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名言前后对调,最适合描述当下的资管行业。

短期看,资管行业尚处于转型的过渡期。长期看,资产管理市场空间在不断扩大,投资者对专业机构的依赖度也不断加强。向着光明的前途,资管行业在动荡中的重塑已经悄然发生。

首先,各类资管机构开始在牌照上发力,“泛金控大平台”几乎成为强实力资管机构的共同目标。

一时间,公募牌照成为“香饽饽”。比如天风证券近日表示,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公募基金牌照的申请,相关材料已上报证监会;华林证券也在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据悉,目前已有13家券商及资管子公司拥有公募牌照。

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券商资管的部分业务被重新划分,这让券商产生了寻求新通道承接资管业务的需求。而获得公募牌照,无疑将带来主动管理的优势。

银行业则加快了进军私募基金的步伐。去年工行、农行、建行、中行相继进军私募,动作频频,其中尤以工行为甚,工行率先取得私募牌照,而后,工银投资在半个月内备案了5只产品,为国有大行中成立产品数量之最。

银行拥有私募牌照后,可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向合格投资者发行私募基金,这有利于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使商业银行向轻资本转型,可谓商业银行大资管业务的又一突破。

其次,竞争与合作格局也出现了新趋势。

2019年,理财子公司的出现、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介入、国外资管机构加入涌入等,资管行业参与机构越来越多元化,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

尤其是理财子公司的出现,或可改变原来银证、银信、银保的合作方式。

许多资管机构开始调整战略目标和市场地位,开始向投资者传达经营理念。甚至很多机构不得不系统性建设客户管理体系、渠道体系、风控体系等。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资管机构以前往往依赖资源和牌照做一些业务,很多都是非标产品,也不存在IT系统问题和净值化管理。在如今的大趋势下,如果没有能力进行IT系统建设和产品研发,只能选择与其他机构合作,或者面临被兼并收购的命运。

从国际资管行业竞争格局看,高度集中是大趋势,排名前20的资管机构基本占有一半的市场份额。因此,未来部分资管机构不得不面临退出或者被兼并。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对全球资管市场研究可以发现,海外资管机构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在扩张的同时各具特色,逐步形成了差异化、专业化的机构。

“借鉴海外经验,预计未来我国资管行业将逐步形成平台型、全能型、精品型、服务型等专业化资管机构。”他说。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