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产业如何升级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瑶 2019-07-19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新技术、新模式的广泛应用,为安全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活力。

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产业,安全产业正在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极。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安全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万亿元。先进安全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在重点行业领域实现示范应用。

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握好这一产业裂变的关键时期,提前做好相关的配套政策及产业发展规划,切实提升我国安全产业的整体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蛋糕”变大

安全产业的形成离不开安全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贯彻落实。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安全产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争创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的热潮,安全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2013年起,江苏省徐州市安全科技产业园、辽宁省营口市中国北方安全(应急)智能装备产业园、安徽省合肥市安全科技产业园、济宁高新区等一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相继落成。

2015年11月,国内首只规模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安全产业投资基金设立,重点支持安全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业态发展,极大推动了安全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统计局、公安部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公共安全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全球公共安全市场预计2020年达到3.3万亿元。

江苏省徐州市徐州高新区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滕文桦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需求日益凸显,个人、家庭、企业和各级政府越来越把安全放在工作生活的首位,愿意而且能够投入资金和资源完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各项制度和系统。

不难预测,随着政府、企业甚至个人的安全投入持续增大,未来安全产业这块“蛋糕”也将不断变大,并以专用产品和服务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更为广阔的安全产业市场空间。

 

挑战与机遇

作为新兴产业,安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更为复杂的挑战。

一方面,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的人口、财富、建设、生产高度集中,导致城市越来越脆弱,公共安全应对压力越来越大。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袁宏永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公共安全可以分为物理空间安全、网络空间安全和社会人际安全三大类,其中对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威胁最大、频度最高的要属物理空间安全中的消防安全。

以城市管道消防安全为例,燃气管道与排污管道、排水管道相邻,就会存在发生耦合风险的可能性,再加上城市快速发展与人口聚集,整个城市生命线工程运行就会呈现系统复杂、隐患隐蔽、事故连锁、后果叠加等特点,单个灾害损失密度增大。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国民安全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全社会安全文化发展仍处于严重滞后水平,不利于安全产业快速推进。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院士说,我国以往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占事故总数80%以上,国民安全技能远低于发达国家。

但硬币有两面,安全产业挑战的背面实则是机遇。袁宏永表示,虽然人们认知和未认知到的风险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安全运行,但这也意味着安全产业或将是一片蓝海。

“未来,有效实现城市安全隐患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及防控,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模式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需求。”他说。

 

助攻裂变

基于安全产业的自身属性,要想抓住裂变这一关键期,离不开政府、学术界、产业界、民众等多方助攻。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需求,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经过多年研究,提出城市安全“两云、两中心、一基地”体系建设构想,重点围绕消防安全、工业安全、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等关键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

 “‘两云、两中心、一基地’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一种新的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安全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现代技术和金融保险相结合的全新高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袁宏永说。

新技术、新模式的广泛应用,将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发展新供给,为安全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活力。但要想从根源上加快安全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还离不开安全文化的培育。

范维澄曾多次表示,公共安全领域要从技术和管理的双向驱动,向技术、管理和文化的三足鼎立发展。

具体来说,要想全面提升社会群体安全水平,学术界要积极研究安全文化教育规律,探索安全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安全意识、知识、体验、互动、教育、技术等培训模式和安全知识图谱,研究将“安全+”理念渗透于各领域、各行业的模式,从而实现学术界、产业界、民众等多方力量的联动互通。

袁宏永认为,政府作用的发挥可以更加灵活,在明确规则框架的基础上,在细节执行方面适度“放管服”,凝聚社会各界创新力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发展安全产业链,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安全产业实现“裂变”。

“相信通过科技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必将促进传统安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我国安全产业综合竞争力。”袁宏永说。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